故事要從PON的起源開始說起。
上世紀80年代,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崛起,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擁有電腦,也開始接觸網絡(局域網或互聯(lián)網)。于是,數據通信業(yè)務開始興起,上網需求出現。
早期的時候,運營商能提供的上網服務,基本上都是通過電話線、雙絞線(網線)、同軸電纜這樣的銅制線纜。技術包括ADSL(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)和ISDN專線(綜合業(yè)務數字網)等。
▲ ADSL Modem
這些方式要么速率很慢,要么成本很高,并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。
于是,光纖作為一種新型通信介質,開始進入了人們的視野。
▲ 光纖維
自從1966年華裔科學家高錕先生通過一篇論文奠定了光纖通信理論基礎之后,這項技術便進入了高速發(fā)展的階段。光纖制造工藝不斷成熟,產業(yè)鏈也日益成型。
到了80年代末,為了將光纖應用于寬帶接入業(yè)務,陸續(xù)有廠商推出了自己的窄帶PON技術。當時,這種技術速率很低,不超過2Mbps。而且,因為廠商們各自為戰(zhàn),所以一直沒有形成統(tǒng)一的規(guī)范和標準。
1995年,包括BELLSOUTH、BT、France Telecom在內的7家網絡運營商共同發(fā)起成立了全業(yè)務接入網聯(lián)盟(FSAN),希望能提出一種統(tǒng)一的光接入網設備標準。
不久之后,1997年,根據FSAN的建議,ITU-T(國際電信聯(lián)盟電信標準分局)推出了APON技術體系,也就是G.983.1標準。
APON,就是ATM PON。ATM可不是自動取款機,它是異步傳輸模式(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)的縮寫。ATM的本質,就是一種傳輸協(xié)議。老一輩通信人肯定對ATM很熟悉,它曾經是IP協(xié)議的競爭對手,一度非常流行。
到了2001年,FSAN和ITU-T對APON規(guī)范進行了升級修訂,順便改了個名,叫做BPON(Broadband PON,寬帶無源光網絡)。之所以改名,主要是他們不希望APON被人誤解為只能提供ATM業(yè)務。
為了進一步提升PON的速率標準,2002年,FSAN啟動了一項新的工作,對1Gbps以上的PON網絡進行標準化。
2003年3月,在FSAN的建議基礎上,ITU-T頒布G.984標準,也就是GPON(Gigabit-capable PON,千兆比特無源光網絡)。
就在FSAN和ITU-T干得熱火朝天的同時,另一家標準化組織也沒閑著,也開始搗鼓PON技術。它就是同樣大名鼎鼎的IEEE(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(xié)會)。
IEEE是以太網(Ethernet)標準的制定者和大靠山。
IEEE在1998年發(fā)布了吉比特(Gigabit)以太網標準之后,就尋思著搞一個基于以太網的PON標準。
2000年,IEEE成立了EFM工作組,正式啟動相關標準化工作。EFM工作組的全名很有趣,叫做一英里以太網工作組(Ethernet for the First Mile),歸屬于制定以太網標準的IEEE 802.3組。
2004年4月,EFM工作組大功告成,正式推出了IEEE 802.3ah標準,也就是EPON(Ethernet PON,基于Ethernet以太網的PON)。
隨著時間推移,ATM在與IP的競爭中逐漸失勢沒落。APON(BPON)也因為成本、效率等原因被運營商們拋棄,退出了歷史舞臺。所以,APON(BPON)我就不多介紹了,大家也不需要了解太多。
我們重點看看當時已經成為行業(yè)主流的EPON和GPON。
EPON和GPON,是不同標準組織推出的不同技術體系。兩者之間并沒有升級演進或替代的關系,可以算是平行發(fā)展。
EPON和GPON,關鍵區(qū)別在二層(也就是數據鏈路層)。
EPON,在二層就是用以太網取代ATM。GPON呢,在二層采用的是全新定義的一種封裝結構GEM(GPON Encapsulation Mode,GPON封裝模式),對Ethernet、TDM、ATM等多種業(yè)務進行封裝映射。
冠聯(lián)通信主要生產光網絡器件,設備等光通訊產品,并提供相關解決方案,其中 包括GEPON、GPON、光纖收發(fā)器、以太網交換機等光端設備、光纖連接器、光纖適配器、 光纖分路器、光纖配線箱等各種光纖器材。產品廣泛應用于電信運營、廣電運營、專網運營 等領域。
電話:+86 755 8488 9616
手機:13246736548 凌先生(區(qū)域經理)
13926595972 鄧先生(區(qū)域經理)
13302311780(微信同號)
傳真:+86 755 84193093
郵箱:help@gl-com.com
地址: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(qū)龍城吉祥彩云一路鑫潮工業(yè)區(qū)2號A棟4樓
總公司:訊達康集團